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体系认证 -> ISO14000认证
ISO14000术语与定义
发布者:天津亿洲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3-06-03 17:34:41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审核(EA)、环境标志(EL)、生命周期评价(LCA)、环境绩效评价(EPE)、术语和定义(T&D)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许多焦点问题,近年又增设了温室气体的管理等相关内容,其标准号从14001到14100共100个号,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0的术语与定义:

一、环境——环境因素——环境影响
   环境: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在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
   定义中所强调的运行即指一个组织的具体活动或操作,从这意义上讲环境可以理解为一个组织的活动或操作的外部存在。
   外部存在是多种介质的组织,如水、空气、土地等。
   外部存在还包括受体,即当介质改变时会受到影响的群体,如动物、植物、人。受体往往是被保护的对象,动物、植物自我保护能力有限,需人类的特别保护才能得以生存。
   自然资源是环境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如石油、煤、各类矿物、水、海洋等等。
   环境并不是以上四个方面的零散集合,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以上所有物质与形态的组合,即相互关系。它们共存于环境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益或有害的变化。
   环境影响强调一种“变化”:如上述环境的组成要素或相互关系发生了改变,即具有了环境影响。如河流水质的改变、空气成分变化等都是改变后现象,是结果。这些变化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我们更关心的是有害的变化,是负面的环境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可能威胁到保护对象的生存与发展,其中造成较大的损失和严重后果的是重大的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的根源在于“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活动可包括组织的生产、管理、后勤、经营等多种类型,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产品或服务是组织生产与经营的产出,如汽车和汽车的维护与保养。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具有某种特性,这种特性能与环境发生作用,其结果就是造成了环境的变化即影响。
   如汽车行驶中尾气的排放,造成了城市空气污染,那么汽车的使用是活动,尾气的排放是环境因素,空气污染,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健康是环境影响。
   可以简单地认为,环境因素是导致环境影响的原因,环境影响则是环境因素作用于环境的结果,因素与影响互为因果。
   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与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是一致的,就组织内部而言,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二、组织——相关方
   组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业、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
   组织的形式可能是: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也可能是这些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组织的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有其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够管理、控制、改变这些活动、产品或服务,使其完成规定的职能。
对于结构形式较为复杂的组织,可以按其运行单位分为多个组织,每个运行单位应具有独立的职能和行政管理权限。如总公司与分公司、总厂与分厂、大学与分校等。
   相关方:关注组织的环境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相关方可以是团体,也可以是个人。他们可分为两类即:
   受到组织环境绩效影响的相关方。如与该组织相邻的组织或个人、邻厂、周围的居民、下风向的企业等;与组织的经营生产活动相关的如股东、供应方、客户、员工等。这类相关方往往会提出各种要求或建议来改善组织的环境绩效。这些要求或建议应纳入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应予以特别重视。
   关注组织环境绩效的相关方。这类可能包括:银行、政府部门(如规划部门、环境部门等)、环境保护组织等。
三、环境绩效——持续改进——污染预防
   环境绩效: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
   绩效即为成绩和效果。该定义强调行为的结果,而非行为本身。
   这一结果,是根据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的要求,控制环境因素得到的。因此环境的绩效可通过对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的完成程度来描述,并体现在具体某一或某类环境因素的控制上。
   同时这一结果也应是可测量的,可用数据的方式表达。它是可以比较的,但这种比较只能停留于组织自身与现状的比较。
   持续改进: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改进整体环境绩效。
   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持续改进可以从两方面去考虑:即环境管理体系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和环境问题不断减少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其具体体现在体系不合理现象减少,制定更高的目标、指标,加以规划并实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改进的过程“不必发生在活动的所有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任何一种环境问题,组织由于技术与经济问题,对其实施控制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持续改进往往体现于环境绩效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
   污染预防:采用防止、减少或控制污染的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
   污染预防是建立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主导思想。其具体做法分三个层次,即:
   源头控制:从产品的设计、工艺的设计、原材料的选择开始,充分考虑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过程控制:当产品和工艺设计无法避免环境问题出现时,则应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如优化工艺结构,强化过程管理,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物的排放。
   末端治理:目前的工艺生产技术很难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对于最终产生的污染物,则是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手段加以处理,从而减少对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实现污染预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管理手段也包含了有效的技术措施,定义中仅列举了几种普遍采用的方法: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有效利用、材料替代等,是否做到了污染预防,其最终的体现是效益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四、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全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环境管理体系是全面管理体系一个组成部分,它对组织其它管理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它需要溶入组织的整个管理当中。
   管理体系是一些具有特定功能和作用的管理要素彼此组成的有机整体,应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责、规划和策划活动;包括组织为环境管理提供的资源、即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同时也包括组织的管理过程和操作规章。
   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与运作的所有过程将围绕环境方针展开,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等若干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客观地获取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该组织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一个系统化,并形成文件的验证过程,包括将这一结果呈报给最高管理者。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一个系统化、获取证据的评价过程,这一评价过程应满足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的要求。本标准中的审核是指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审核对象是组织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是以ISO14001为依据建立的。审核应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所有的审核证据都应是客观的,是从审核的实际过程中获得的,与审核准则比较后得到的结果,审核准则是由组织自己确定的。一般应包括:ISO14001标准、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审核过程应是系统化的,审核应覆盖环境管理体系的17个要素,重点围绕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和控制状况:审核时应有计划和步骤地进行,得到系统的控制,满足审核过程的客观性要求。审核过程应文件化,并有文件程序的支持。
   审核完成后形成报告,并呈报给最高管理者。
五、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
   环境方针:一个组织对其全部环境绩效的意图与原则的陈述,它为建立组织的行为及环境目标、指标提供了一个框架。
   环境方针是一个组织依据其环境方针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如何应予以量化。
   环境指标:直接来自于环境目标,是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环境绩效要求,它们适用于组织或其局部,如何行应予以量化。
   环境目标是依据环境方针制定的,是将环境方针具体化和量化。
   环境指标:其直接来源于环境目标,是对环境目标的分解与量化。
   通俗讲,环境方针是宏观的方向性的。目标、指标是具体的、量化的。如方针中强调改进工艺,环境目标则应具体体现哪项工艺需改进,环境指标则应反应工艺改进的具体步骤。